当前聚焦:对话戴德梁行:都市圈成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来源:搜狐号-南财快讯 2022-09-28 18:45:22

作者 |筱纳

出品 | 焦点财经

都市圈是近几年被频频提及的热词,“十四五”规划中,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上升到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任务高度。


【资料图】

最近,国家发改委谈及都市圈发展,称“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这一发声被认为是发改委的一次提示,使得都市圈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9月27日,戴德梁行在福州举办《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大数据洞察报告》发布会暨福州都市圈:打造国际化新型现代服务生态圈论坛。戴德梁行关于都市圈系列研究已坚持数年,曾发布《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9》,此次是时隔三年后,再度重启的都市圈研究。

国家发改委对都市圈的提示释放了什么信号?“双循环”格局下,对都市圈有何发展新要求?省会都市圈当前面临哪些课题挑战?焦点财经专访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就“都市圈” 展开对话。

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内核是什么?

9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表示,“我国都市圈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在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建设。”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都市圈的一次提示。

陶汝鸿认为,国家发改委的这次提示其实是在警醒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同时,要依据人口经济联系科学合理确定都市圈空间范围,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做到集约高效发展,防止盲目扩张规模。

“这几年我们在做都市圈系列研究的时候,发现国内形形色色有不下30个都市圈,有一些是各地自行定义的。”陶汝鸿表示,目前国家已经先后批复了以南京、福州、长株潭、成都、西安、重庆为代表的6个国家级都市圈的规划,相信还有很多都市圈规划正在加紧制定当中。

不是随便几个城市都能形成都市圈的,关于都市圈,国家文件有着极为严格的定义: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毕竟,都市圈需要强中心城市作为引领,发挥其经济辐射和产业溢出效应的,经济体量万亿级以下的三四线城市或一些弱省会,是难以承担这一职能的。但是很多省份都规划了至少2个以上的都市圈,而且不少都市圈并非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所以国家发改委这次的提示重点是要警戒利用大力发展都市圈这一政策利好,而进行盲目的区域规模扩张。

另外,从目前出台的大多都市圈规划上,陶汝鸿也看到了有很多内容的相似性。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开放程度和人口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他建议各地的都市圈规划应该是为解决地方的阶段性发展课题而服务,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禀赋特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发展条件,应避免成为千篇一律缺乏地区特色和实际落地性指引意义的规划。

“双循环”格局下,都市圈发展的现实意义

《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大数据洞察报告》中提到了都市圈与“双循环”的关系, “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的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陶汝鸿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集群化整体竞争新时代,都市圈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及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关于“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陶汝鸿认为总结为三点。一是都市圈发展是“双循环”体系下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抓手。都市圈在“双循环”中能够发挥支点、载体、门户、节点与平台作用,有利于消除城乡区域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是都市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中国城镇化空间布局上,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和空间组合链条,都市圈作为空间格局上衔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间的一个重要补充,将成为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是都市圈是承接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看,都市圈以其特有优势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长新动能,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正成为参与“双循环”发展的基本单元,以及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形态。

探索中国式都市圈的创新模式

都市圈概念最早来源于国外,国外都市圈发展也相对较为成熟。结合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外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陶汝鸿谈到,从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省会都市圈大多处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转型期”阶段,目前普遍面临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城市间缺乏合作分工、产业趋同导致内部竞争大于合作、公共服务管理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这次戴德梁行重点聚焦了与中国省会都市圈契合度较高、且在发达经济体国家排名相对靠前的 “单核驱动发展的美国芝加哥都市圈”、“区域均衡化发展的德国慕尼黑都市圈”、以及“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日本大阪都市圈”进行了案例研究。

其中芝加哥都市圈的“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不段调整优化制造业,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经验;慕尼黑都市圈的“产业集群在城镇间的合理分工布局、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平衡发展、产学研用机制下的专才培养机制、对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视”等经验;日本大阪都市圈的“多中心一体化建设模式、跨行政区治理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大事件驱动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等经验都是非常值得国内都市圈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从区域协作、产业发展、人才吸引、网络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全面总结国际经验,希望可以探索出新环境形势下更科学、更可持续以及更高效的中国式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陶汝鸿表示。

省会都市圈“破圈”的解决思路

针对省会都市圈面临的课题挑战,陶汝鸿分析,省会都市圈目前面临“对内特色化建设/对外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寻求创新动力、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区域协同、合理角色分工/建立共赢关系、扩大人口规模/吸引创新人才、实现互联互通/完善交通体系、保护生态资源/制定环保政策/”等多方面课题和挑战。

而应对这一挑战,陶汝鸿认为应该用这样的解决思路,“未来如何通过加强都市圈内人口流动推动区域资源配置均衡化发展、如何以交通一体化建设为先导实现都市圈内部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的提升、如何推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向产业链分工/利益共享/深度融合的协同化转变、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这是都市圈未来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基本解决思路。”

陶汝鸿还谈及了福州都市圈,他表示福州都市圈起步较晚,尚处于发育阶段,在本次研究的11个省会都市圈里也是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最小的都市圈。目前虽然和其他很多都市圈一样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及2021年国家级都市圈的获批,都赋予了福州都市圈未来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福州都市圈山海特色鲜明,是对台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海上商贸集散地。陶汝鸿认为,未来围绕形成“中心引领、山海协同、城乡融合、以圈带群”的总体发展格局这一目标,通过福州中心城市能级的提升、有效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特色化未来产业的培育、同城化通勤圈的建设、区域间公共资源的均衡共享、资源集约型绿色都市圈的打造等一系列举措,福州都市圈会建设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人文魅力的高质量国际化都市圈。

访谈实录:

焦点财经:根据当前的统计,国内现在的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也就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等。此次报告中,重点聚焦在国内以发展较好省会城市为核心的第二梯队都市圈,请问此次报告的背景或者灵感来源是什么?您认为当前研究第二梯队都市圈的有何意义?

陶汝鸿:戴德梁行关于都市圈系列研究已坚持数年。2020年1月戴德梁行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9》 ,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以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内外第一梯队都市圈进行了深度研究。其成果受到来自学术界、投资界以及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

这次时隔三年重启都市圈研究,一个大的背景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发展壮大城市群与都市圈”,这是都市圈首次进入国家的五年规划,其中“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引领”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任务。

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结果。在都市圈形成壮大的过程中,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核心引领作用。为了区别于2019年的研究成果,这一轮的都市圈研究我们重点聚焦了对中国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省会城市都市圈。

在我们研究推进过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从“十四五”开局年的2021年至今,以南京、福州、成都、长沙、西安为代表的多个省会级都市圈规划相继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而上升为国家级规划,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的都市圈建设已经进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也进一步佐证了我们在这个时间点研究省会都市圈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在中国23个省会城市中,这次我们选取了GDP万亿级以上的省会所在的11个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对第二梯队都市圈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通过充分的大数据运用和客观的比较分析,横向量化挖掘出都市圈的各自特点、优势及不足,为都市圈如何通过强化优势和弥补短板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焦点财经:报告的第二章主题为中国省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潜力研究,可否简要介绍评估的体系设计以及评估结果?

陶汝鸿:本研究对11个都市圈所涉及省份的70多个市区县的4000个以上指标进行了2012年至今多个时间节点/跨度的数据采集和比较分析,并以“经济繁荣、人口聚集、科技创新、宜居便捷、区域平衡” 五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经济规模、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人才环境、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品质生活、公共交通、经济发展不均衡性、人口发展不均衡性”作为 11个二级指标,并在二级指标之下设置了35个三级指标,同时对每个等级和每个指标都进行了权重设定,由此构建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该评估体系,本研究进行了总体发展质量评估,以及分类排名和位次变化研究。从总体发展质量排名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互联网高科技产业优势明显的杭州都市圈经济繁荣度和宜居便捷指数领先的广州都市圈,以及人才环境和创新能力优势显著的南京都市圈。

比较2012-2019年总排名变化,明显进步的是合肥都市圈,排名上升3位。相反,济南都市圈虽然2019年排名第6,但相比2012年排名总体下降3位,名次正好与合肥都市圈发生对调,未来济南都市圈在经济繁荣、科技创新和区域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空间范围 戴德梁行 促进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