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果链寒冬”:停工、砍单、入局造车求生
原标题:疫情之下的“果链寒冬”:停工、砍单、入局造车求生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近期,部分“果链”公司受疫情波及,出现停工等情况。
4月16日,有消息称,由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出现疫情,富士康郑州厂区iPhone组装或将受到影响。4月16日下午,富士康方面回应称,目前富士康郑州航空港厂区营运正常。资料显示,富士康郑州航空港厂区是苹果iPhone最大组装地点,是富士康组装苹果产品的主力厂区。
同样是受疫情影响,4月12日,苹果代工企业和硕发公告称,其在上海和昆山的两大工厂均已停工,将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以尽快复工。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研报中预计,和硕的两家工厂可能需要到4月底或5月初才能恢复生产,预计苹果可能将部分iPhone订单转交给富士康来生产。
除了停工,开年以来,国内手机市场持续低迷,苹果的砍单传闻不断。郭明錤近期接连放出消息,称苹果今年首款新机iPhone SE的需求低迷,并将其全年预估出货量削减1000万部;安卓阵营方面,郭明錤透露,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今年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
在疫情停工、砍单传闻、“缺芯”等多重因素的大背景下,依赖苹果公司产业链订单的“果链”企业生存越发艰难。近期,多家“果链”上市企业公布了2021年业绩情况,从业绩情况来看,“果链”企业业绩分化加剧,可谓“冰火两重天”。
纵观各家厂商业绩,一边是京东方、歌尔股份等龙头企业营收倍增,净利润正增长;另一边是业绩下滑,面临亏损:除了龙头企业立讯精密,2020年新增的8家苹果供应商中,得润电子、新纶新材、长盈精密、胜利精密均出现业绩下滑情况。
今年,消费电子行业的供应链仍存不确定性,“果链”企业如何寻找未来新增长点?
几家欢喜几家愁:“果链”企业业绩分化加剧
作为新兴“果链”龙头企业,2021年京东方业绩实现成倍增长。京东方披露的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93.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8.31亿元,同比增长412.96%,业绩创历史新高。
同为“果链”龙头的工业富联财报显示,2021年,工业富联共实现营业收入4395.57亿元,同比增长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1亿元,同比增长14.8%,营收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果链”企业中的歌尔股份、兆易创新、长电科技、大族激光等也实现正增长。
不同于上述企业的高速增长,在2021年,有“果链”企业业绩大幅跳水,甚至陷入由盈转亏的窘境。
1月28日,昔日“果链”企业欧菲光披露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9到27亿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境外特定客户终止采购关系,H客户智能手机业务出货量减少导致公司多个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以及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计提减值。
被称为苹果供应链A股“三剑客“之一的立讯精密于3月14日晚间披露了2021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显示增收不增利,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541.06亿元,同比增长66.60%;实现净利润70.72亿元,同比减少2.12%。这是立讯精密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关口,但其归母净利润却是近几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除了增收不增利,2022年以来,立讯精密的股价也“跌跌不休”。截至4月18日收盘,立讯精密股价已较年初高点下跌52%,市值较年初大幅缩水逾1300亿元。
股价“腰斩”让公司实控人坐不住了。4月11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长王来胜拟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系统增持公司股份,本次拟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不超过人民币4亿元,本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
同为“果链”龙头,蓝思科技则受疫情影响停工,子公司东莞蓝思于2022年3月15日发布公告宣布暂停生产活动,4月2日公告实现全面复工复产。蓝思科技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2.86亿元,同比增长22.60%;实现2021年归母净利润20.88亿元,同比下降57.36%。
此外,“果链”企业得润电子、长盈精密2021年业绩也由盈转亏。
出局、疫情、制造成本上升,业绩变化原因复杂
事实上,虽然成为苹果供应商是对消费电子生产企业实力的一种肯定,但成为”果链”企业也成为一把“双刃剑”。
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苹果的同一款零配件会同时寻找两家供应商,当一家货源出现问题,另外一家可以保证迅速补充。而且,两家供应商可以互相竞争,苹果拥有充分的谈判空间,能以最低的价格采购产品,苹果规避供应链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只是,如此一来,供应商的话语权也会随之降低,可被替代性凸显。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苹果公司严格控制供应商的生产设备,供应商的生产线需单独供给苹果使用,这也意味着”果链”企业对苹果的高度依赖,企业一旦被踢出供应商行列,为苹果提供产品的生产线会因此作废,随之而来的便是业绩大幅跳水。
据央视报道,2020年有34家中企被“踢出”苹果供应商的行列,企业业绩随之暴跌。为此,央视呼吁企业摆脱“苹果依赖症”。
欧菲光就是其中之一。因被移出果链名单,欧菲光在2020年度净利润由盈转亏达18.5亿元,2021年度预计再亏损19-27亿元。在欧菲光公布的业绩预告中,亏损原因提及 “境外特定客户终止采购关系产生的影响”。
除了被苹果踢出供应商行列造成的业绩暴跌,“果链”企业业绩下挫的原因错综复杂。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彭坚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除企业自身经营外,电子制造企业业绩下降与整个市场的环境相关。具体来看,电子制造业成本在普遍上涨,无论是要素成本还是人力成本,以及研发成本都在快速上涨,叠加疫情、供应链、进出口海运等各方面的因素,相关企业在大环境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除了成本上升,得润电子、长盈精密、蓝思科技等苹果供应商纷纷发布业绩快报声称受“缺芯少料”影响,净利润承压,立讯精密也在业绩快报中直言,业绩受到这一因素影响。此外,各公司业绩下挫的原因普遍还包括疫情反复、用电受限等困难和挑战。
摆脱“苹果依赖症”:布局智能汽车、智能穿戴,“果链”企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出局、疫情、成本上涨等诸多压力下,不少“果链”企业开启了转型之路,纷纷宣称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等新兴赛道逐渐成为各企业打造 “第二增长曲线”的突破口。
欧菲光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业绩变化原因之一是公司在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业务,其中就包括布局智能汽车、VR/AR、运动相机等新领域产品的光学光电业务。2021年6月,欧菲光披露半年报业绩,其中,欧菲光智能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78.22%。
对此,彭坚表示,智能车制造有一定门槛。老牌车企在行业内的技术积淀、人才积累、各种生产制造的合作体系以及庞大的产业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即使是造车新势力,相比于电子制造企业也拥有诸多优势。
因此,彭坚建议,电子制造企业想要转入新兴的细分赛道,要依托自身的优势去寻找和智能车制造的契合点,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去和其中的某些点结合。“如果能扮演好智能车制造供应服务商的角色,是能在新兴领域里吃到红利的”。
或许是意识到了和成熟智能车厂商的差距,虽布局智能汽车,立讯精密多次重申不造整车。今年2月份,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已与奇瑞旗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合资公司,研发和制造新能源整车,会以100.54 亿元人民币收购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旗下相关股权。同月,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春来在电话会议中表示,立讯精密此次与奇瑞的战略合作,公司并不造整车,而是协同奇瑞新能源的ODM业务。
此外,还有不少“果链”企业涌入智能穿戴领域。
今年4月7日,蓝思科技发布了《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拟将“长沙(二)园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由原来的15.15亿元增加至54.06亿元,项目预计2024年底全部建成达产。
无独有偶,立讯精密早在今年2月份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35亿元,其中35亿元投向智能可穿戴设备生产项目。
去年,“元宇宙”概念热度走高,市场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此次电子制造业扎堆涌入智能穿戴领域,是否存在非理性因素?张翔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去年,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和蓝思科技三家公司集体表示,AR/VR可穿戴设备将是公司未来重要的产品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可穿戴设备的战略地位。此外,厂商借助可穿戴设备有可能和苹果建立新的合作。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讲,供应商发展可穿戴的战略是正确的。
目前来看,各企业在智能车等新兴赛道的表现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不过,无论怎样,全面多元化发展,降低苹果的业务比例,才能摆脱对苹果的依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张翔表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实习生 白红国
关键词: 立讯精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