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传播“中国湾区故事” 专家“云”集探讨湾区高教合作

来源:搜狐号-南财快讯 2022-04-15 18:26:03

原标题:向世界传播“中国湾区故事” 专家“云”集探讨湾区高教合作

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日前,以“知识环境:[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发展”为主题的QS中国高等教育峰会在线上举行。在峰会的分论坛“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上,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广东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潜力。

谈变化

高等教育领域合作深度、强度和广度逐步扩大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对于整个湾区的发展和变化,专家学者们深有体会。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切都在以戏剧性的速度变化,合作和创新源源不断地出现……”深圳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程醉表示,深大和大湾区其他院校的合作数量以及项目质量都在迅速提升。据介绍,目前约有200名香港学生在深圳大学学习,有超过1万名毕业生在香港工作。而且深圳大学正计划在香港建立新的学院或研究机构,为当地香港本地学生服务,也为湾区持续输送人才。

深圳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程醉

“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和发展,各级政府发布了系列官方文件。”南方科技大学高教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类型,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不仅包括研究型大学,也包括了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这些大学为不同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不同的培训计划。在粤港澳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类型高校都应获得相应的重视。

刘绪也提到,在大湾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南方科技大学积极参与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比如,学校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开展联合博士培养项目;到目前为止,有529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2018年,南科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合作,成立深港微电子学院。目前,学院与香港和澳门的大学在科研和学生培养方面有多个合作项目。“总体来看,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度、强度和广度已经逐步扩大,从少数学科的合作发展到全面合作,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潜力

大湾区内存在着巨大的产学研合作潜力

诚然,大湾区整体发展正值上升期,在各个方面均有着良好的合作发展潜能。对此,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余晖指出,香港、澳门的大学与广东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产学研合作潜力。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余晖

在余晖看来,香港和澳门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就像一个最强“大脑”,不断生产着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广东的工商企业,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和中山等城市的科创类公司和工厂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对于香港和澳门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其在知识转化方面有赖于广东的产业结构。如果没有企业和工厂提供的平台,大学所创造的知识将会沦为“纸上谈兵”。香港和澳门的本地市场相对广东而言较小,两地的市场结构无法完全契合当地大学的科研领域布局;而广东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因而与港澳地区的大学有更多的匹配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合作机制,以促进大湾区内的研究和商业合作。”

余晖还提到,对比东京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纽约州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丰富的内部多样性。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和实践将可能带来区域合作和城市群建设方面的制度创新,而这些“中国经验”将能够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湾区故事”。

“我觉得有个重要的合作领域是,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合作平台,在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链接、共享教育资源。”程醉认为,近年来我国毕业生人数增多,一方面大家担心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则抱怨招不到合适人才。这反映出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支撑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重点和优势,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区域机构的不同资源,共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供给。”

谈未来

建议加快高等学校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寄予厚望,纷纷提出相应的想法和建议。

“大湾区正经历着许多变化,为了能够灵活地应对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还需要在招生、项目和评估方面有更高的自主权,同时需要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协调和组织。”程醉表示,同时更需要一套高等教育社群的共同信念、规范和标准,寻求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而不是过度竞争。

南方科技大学高教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绪

刘绪则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好“一国”优势,做好“两制”对接工作,整合“三地”资源,加快高等学校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包括研究实验室、大学、基金会和不同区域级别的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抓住机会,积极构建一个创新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充分发挥区域集群的资源。“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一过程将涉及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合作,打破大学与学科的界限,完成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湾区的流动和碰撞。”

余晖还提到,三地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交流计划和合作研究机制等新机制、新样态不断涌现;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跨境协作背景下促进内地和港澳的大学之间的有效协同与深度合作。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社会科学界带来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即“湾区研究”。余晖建议,学术研究界可整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探索,提出“湾区解决方案”,“湾区研究”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将为其他国际湾区的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图片: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