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优化升级1476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

来源:搜狐号-南财快讯 2022-04-02 20:02:40

原标题:海珠:优化升级1476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

南都讯 “垃圾投放手不脏,垃圾厢房不会臭”——在海珠区,一批批优化升级后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成了“小区一景”,被许多居民称赞。

让垃圾分类投放点变“邻避”为“邻利”,既满足群众日常垃圾投放需求,又能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这桩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为解决问题,海珠区城管部门综合运用“十二步工作法”,办好群众家门口实事。2021年海珠区优化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1476个,其中采用“一街一方案”打造269座美观实用的厢房示范样板和高标准建设145个星级投放点。

垃圾分类投放点如何实现优化升级?

海珠区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分类投放点的选址、设计和日常管养三个阶段中都需要动脑筋、下功夫。

在选址阶段,海珠区各街道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垃圾分类联席会议为平台征求群众意见,对全区分类投放点全面排查梳理,建立“一社区一档案”,根据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人口、垃圾产生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投放点选址和建设方案。

素社街兰蕙园小区投放点

在设计阶段,海珠区将垃圾分类投放点施工改造与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社区微改造结合起来,让投放点融入社区景观,巧妙地把垃圾桶“藏”起来,让街角分类投放点变身为街角“口袋公园”。采用科技赋能,增添分类舒适智慧体验,部分小区引入垃圾分类破袋机器人,实现厨余垃圾零接触,提升硬件设施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让分类投放点变身为既满足投放需求、又体现科技美观的“景点”,居民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而在日常管养阶段,海珠区则坚持以“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为准则,围绕投放环境、点位管养、桶点保洁、垃圾清运、桶边指导等关键环节,制定标准化、流程化操作指引,加强投放点日常管养维护,把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有效保障投放点及周边环境卫生质量,辐射带动周边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社区建设中来。

赤岗街柏蕙花园小区投放点

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科副科长何迎敏表示,今年,海珠区将对投放点会进行查缺补漏,并且在提高投放点日常管养和投放指引上下功夫,优化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体验。

滨江街:环卫驿站“内外兼修”,为垃圾分类提质

漫步在海珠区纺织路上,有一处建筑物让人眼前一亮:装有镬耳式的山墙,配有青黑的黛瓦,灰青砖的墙体搭配着璀璨的满洲窗……走近一看,这座充满岭南特色的建筑上清晰的标注着垃圾分类标识,这是一座集分类宣传、分类投放、资源回收、环卫工作小憩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环卫驿站”。

2021年,海珠区滨江街道结合草芳社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融入纺织公园及岭南历史文化元素,新建了岭南建筑风格外观,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功能齐全、现代感十足的“综合型环卫驿站+垃圾分类投放点”。新驿站“内外兼修”,一改以往垃圾投放点简易简陋、异味扰民、脏乱差的形象,为附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舒适、便利投放条件。

驿站分类投放区细分了塑料、玻璃、纸皮和其他等四类可回收物收集箱,还将环卫工人休息室和垃圾分类宣传室合二为一,安装了空调,摆放了桌椅和饮水机。

滨江街草芳围岭南特色投放点

同时,这里还面向周边居民群众开放和提供便民服务,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成了“不打烊”的分类宣传哨点。不仅如此,驿站分类投放区还增设电子显示屏和LED屏幕,循环播放垃圾分类视频和宣传标语,充分营造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驿站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环境和人员监测对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做到有人进入投放站自动开闭投放口,垃圾桶满系统自动发送短信提醒环卫工人处理;引进称重设备,实时统计垃圾投放重量,自动统计日、月和年投放数并在电子显示屏实时公示,用量化数据引导居民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增效。

目前,该投放点每日垃圾量约为400kg,厨余垃圾量约为80kg,厨余垃圾量较之前增加约30%。

昌岗街: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小区焕新颜

昌岗街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在海珠区145个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中,原属“后进生”之列。

昌岗中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梁君炜介绍,中旅侨苑建于2000年,有住户715户,常住人口约1800人。早期,小区的公共设施较为简陋,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垃圾投放混乱、容器放置不规范、异味等问题比较突出,小区居民对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2021年,昌岗街道发动居委会、物业、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通过实地踩点、上门宣传等方式,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后,开始对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改造,让原本简陋的投放点焕然一新。

优化升级后的昌岗街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

更新后的投放点为厢房式设计,采用环保配色,与小区环境融为一体。在实现“信息公示、硬底化、给排水、遮雨、照明、洗手、擦手”七要素的基础上,做到“投放不见垃圾、路过未闻异味”。误时投放点采用“智能化”管理,采用红外感应开关,市民无需触碰投放口,靠近即可自动打开,定时投放点采用脚踏式开关,大大减少疫情防控期间病媒接触的风险。厢房内还配有除臭装置,有效防止异味散播。

此外,厢房外配置电子显示屏,在投放时间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片,让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有更细致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市民分类意识,发挥起垃圾分类宣教阵地的作用。

如今,投放点实行“网格化”管理,由“网格党员+环卫工人+志愿者+物管员工”组成专业队伍。每天安排人员到投放点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督促物业整改,同时对问题整改“回头看”,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投放监督、指引,落实物业公司主体责任,巩固垃圾分类成效。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通讯员 成广聚 李玉梅 黄怀德 余泽韬

图片:通讯员供图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