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市场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尝试改革学制

来源:搜狐号-南财快讯 2022-03-29 22:32:42

原标题:​对接市场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尝试改革学制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的背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严峻。教育部还特别点名了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给出了具体数量指标,要求他们坚持实地走访为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每所学校书记(校长、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

做好、做实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子还是在学校培养上。每年毕业生就业都似乎是一个挑战,但最终都还是大体就业。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摩擦性与结构性的问题。

所谓摩擦性,源于摩擦性失业的概念。摩擦性失业是指技术性原因引起的失业,即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在等待转移而产生的失业现象。而所谓结构性,同样源于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失业。简单地说,就是学校教的和市场所需不匹配。

高校毕业生包括了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学历层次,这种不匹配在专科、高职、高专毕业生身上更加突出,而这些以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毕业生正是就业的重点难点。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制造业岗位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在新进排行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近七成。这当中,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产能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工资不算低,但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较差,缺乏成长空间,故缺乏吸引力。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些新型制造业所需的技能,市场无法提供。这就是一个教学内容与市场所需的衔接问题。

通过走访企业,学校可以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认真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不过,用有限的学校科目去适应无限的市场需求,想要学生一开始就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本身是非常难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妨转换基本思路。

职业教育教授必备的职业技能、知识、训练,从而建立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路径,知道自己毕业要做什么。但学生十八九岁填志愿的时候,就都能设计好清晰的职业路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职业教育序列的学生就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很多东西学了也没用,不值得读几年。

职业教育应该伴随就业的整个过程。既然初级岗位不需要技能,不妨在短时间的一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后,让年轻人先就业,毕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学习场所是工厂而不是大学。

这些进入工厂就业的学生,如果愿意深造,可以回到校园继续学习。有了职业经历、有着明确上升意愿的学生,自然知道要学什么。在学校学分制之下,他们可以根据职业发展需求,精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

社会职业发展纷繁复杂,只有这种能灵活伴随职业发展、按需求学的模式,才能真正适应个人的、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摩擦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 □ 刘远举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