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央102个部门晒预算,如何压减把钱花在刀刃上
原标题:专家解读:中央102个部门晒预算,如何压减把钱花在刀刃上
3月24日,财政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等102个中央部门(单位)集中公开2022年预算。透过这102份账本,南都记者关注到,今年政府继续过紧日子,102个中央部门在预算中均说明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压减支出等情况,中央部门总支出下降2.1%,其中“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去年下降1.1%。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还有什么特点和新变化?南都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白景明。
预算公开更细更完整,花钱更加透明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更细,内容完整性增强,这有利于让公众更方便地了解情况、监督政府如何花钱。
白景明提到,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加大了项目支出预算公开力度,扩大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公开的数量,预算公开越来越细。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有8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131个项目的项目文本,比上年增加27个项目;有100个部门公开了727个项目的绩效目标,比上年增加599个项目。
对此,白彦锋评价,加大项目支出预算公开力度是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重点,具体覆盖了项目的立项依据、实施周期、年度预算安排、绩效目标等,体现了跨周期调节背景下中期预算规划与年度预算安排之间的有效衔接。
而扩大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公开数量则实现了对中央部门预算的“工笔”“数描”,再配合上预算公开中对专业性较强名词的解释,使得社会公众“看得见”、“看得懂”,从而实现对中央部门预算支出质量和效益的全面监督。
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追求效能政府要求过“紧日子”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7年提到“过紧日子”,应如何判断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对此,白景明表示,当前我国财政收支紧平衡,收支矛盾确实比较尖锐。税收收入处于低增长阶段,但支出的压力又很大,“财政支出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等,这些需求都比较大。”
白彦锋也表示,虽然2021年全国税收收入绝对额增幅为11.9%,但税收增速既要看绝对额,更要看相对增速。2021年,宏观税负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5.1%,比2020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18.1%)下降3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较2020年下降3.8%,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累计下降21.7%。可见,近年来,不管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我国的税负都是在逐渐走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国相应控制支出增速,以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白景明不认为当前我国是因为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了才压减一般性支出。“我们的政府是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一直追求的就是尽可能地压减成本,提供公共服务,低成本的高产出一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当然,当前的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了政府预算管理的力度。”
数据:据102个中央部门2022年预算整理。
预算公开用事实说明政府如何花钱、花钱是否有效
今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去年下降1.1%,同时也有一些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与去年持平,没有明显减少。白景明认为,这也是正常现象,每个年度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可能有些部门今年的用车需求或因公出国的任务有所增加。而且“三公”经费也是政府运转的必要支出,有些工作运转必须用车,有些国际事务必须出国见面谈。
白景明表示,预算公开有利于建设阳光政府,对公众监督政府是否乱花钱、花钱是否有效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白景明看来,预算报告能够用事实说明政府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人民办了多少实事、财政政策是怎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通过账本公众可以看出来钱花到哪里,是不是用于保障民生、保运转、提供公共服务。“比如通过今年的账本,我们知道政府继续过紧日子,把钱更多地拿到民生上了。”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中央财政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多个中央部门的财政拨款收入比去年都有所下降,接下来还能从哪方面继续发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就此,白景明表示,下一步重点要建设效能政府,通过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蒋小天 潘珊菊 吴斌 莫倩如 王凡 王森 宋凌燕 丁境炫 见习记者 郭若梅 陈秋圆 赵唯佳 实习生 王玮 张雨
技术:梁秀霞 郑冰蓉 美编:李蓓
关键词: 税收收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