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发展银发经济需跳出养老服务“小圈子”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发展银发经济需跳出养老服务“小圈子”
两会•建言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银发经济方兴未艾。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建议,政府在构建银发经济产业链时,一定要跳出“养老服务”“养老产品”的小圈子,找到能够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中催生“化学反应”的“关键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
当前对银发经济认知还停留在养老服务行业层面
“很多地方和企业对发展银发经济的认知还停留于老龄产业、养老产业的层面上,甚至降维为单一的养老服务行业,严重束缚了自己的头脑和手脚。”孙维举例说,例如投入大量土地和税收优惠,推动以养老为主题的“养老小镇”或以健康为主题的“健康小镇”,结果却入不敷出;引进国外养老集团入驻成立高档养老社区,结果却床位空置;建设以养老或医养结合为主题的产业园区,结果却门可罗雀。
她认为,要发展银发经济,首先要改变对老龄群体的传统认知。2020年起,“60后”将开始陆续步入60岁。与传统的老人相比,60后将是全新一代的老龄群体。他们的寿命更长,健康意识更强,收入更多,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预期更丰富。基于这些新的特征,60后正在成为新一代的老龄群体。他们有着更强烈的购买力,也有着更强烈的购买愿望、要求和动机。
此外,要理解老龄群体的消费特点。与年轻群体不同,老龄群体消费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更多地为家人消费,如买给孙辈的玩具,买给全家吃的蔬菜水果;二是更多地关注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和质量,如老字号的食物、大品牌的家用电器等;三是更多地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如保健食品的作用、家庭用品的便捷性和耐用性等。四是更多地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容易受特价、清仓的吸引而消费。
她提出,要认清老龄用品的消费对象,很多老龄用品的购买者并非老龄群体,而是老龄群体的儿辈或孙辈。每逢过节和老人生日,年轻人传统上都要为家里的老人购买礼物。很多价格不菲的保健品和衣帽服饰、电子产品、小家电,这些老龄群体平时很少购买的物品,恰恰是年轻人买来孝敬老人的首选之物。
不过,在家庭重大支出上,老龄群体还是很有决定权的。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家庭重大支出有46%是由老人说了算,37.3%是老人与子女共同协商,只有16.7%是由子女说了算。
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的福瑞园养老院,老人们玩定制的大号纸牌。新华社发
找到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
孙维建议,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时,一定要结合当地老龄化特点,理清思路,科学施策。
比如,地方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人口数据,如各年龄群体的分布情况、收入水平、家庭状况、需求特征等。同时,可以参照无人驾驶试点区域,为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例如,通过建设适老化试点街道,为构建适老化社会提供试点;通过实施养老服务负面清单制,尝试多样化养老产品与服务;通过设立免费WIFI覆盖区域,推动智能化与老龄化的融合发展之路。
她强调,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构建银发经济产业链时,一定要跳出“养老服务”“养老产品”的小圈子,找到能够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中催生“化学反应”的“关键企业”。
哪些属于银发经济中的“关键企业”?孙维举例称,一是从事新材料研发的企业,推动研发成人纸尿裤、护理垫、护理湿巾的新材料,老人衣服鞋帽的新材料等;二是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推动研发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传感、智能监测、智能评估等新技术;三是新型人力资源企业,推动老龄人才开发、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等新职业;四是平台企业,推动建立在适老化基础设施上的创新型政务和社会支撑平台;五是新型技术评价或适用性评估实验室,推动环境无障碍产品、社会适老化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市场普及。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