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预判小结节专家共识诞生,溶瘤病毒治肺癌观察到疗效

来源:搜狐号-南财快讯 2022-02-28 14:53:03

原标题:AI辅助预判小结节专家共识诞生,溶瘤病毒治肺癌观察到疗效

虽然全球范围内的总体发病率被乳腺癌超越,成了第二大高发癌症。但其极高的死亡率,依然令其成为全球范围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带来极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2月26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广州肺癌论坛上,透露出了一系列针对肺癌诊、治的利好消息。从对早期肺癌小结节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到免疫治疗参与中晚期肺癌治疗所看到的前景和疗效,竟而到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好病毒”-M1溶瘤病毒在肺癌治疗上的效果……无不揭示着人类在攻克肺癌征程中的实质性成果。

新华社照片

AI诊断肺结节被临床验证认可

全国顶级大咖推出八大专家共识

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新诊断约78万肺癌患者,死亡约为63万。根据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结果,肺癌患者中有35% 是10 mm 以下的肺结节,肺结节筛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因此对肺结节的早检测、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但随着人们肺癌早筛意识的提升,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出的肺部小结节日益增多,存在大量的假阳性问题,仅有部分的高危小结节属于急需干预的早期肺癌或癌前病变。怎么尽快将那些需要干预的高危小结节找出来?对于患者、医生,尤其是基层而言至关重要。而人工智能在快速、准确查找、判断方面是有着明显优势的。AI在疑似恶性肿瘤的肺结节上的诊断上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快速、精准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小结节。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龙浩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龙浩教授表示,本次肺癌大会发布了由中肿牵头的人工智能与肺结节诊断鉴别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人工智能对1万余例肺结节的诊断结果显示,准确率达到82%、敏感度达到88%、在肿瘤的浸润分型中准确率达到了80%。由此,来自全国21位肺癌领域的专家在8个方面达成了共识,发布了国内首个《AI肺结节诊治专家共识》。

据悉,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全国8家医院开展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AI通过对1万多例肺结节CT片进行辅助诊断,其准确率达到82%、敏感度达到88%、在肿瘤的浸润分型中准确率达到了80%,展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随即在今年1月,由龙浩等11位专家指导,10位专家执笔达成了专家共识完成撰写与评审。

龙浩教授介绍,“在人工智能与肺结节诊断鉴别上,专家们达成了八点共识,比如人工智能在辅助医生进行肺结节识别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肺结节随访中判断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融合多模态信息的肺癌诊断技术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肺癌诊断效果;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计近期,肺结节检测的AI产品会拿到临床三类医疗器械使用证、许可证,进入临床。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人工智能肺结节诊治系统正在进行医学伦理审核,相信很快就会应用于临床。龙浩表示,相较于影像科或放射科医生独立检测而言,有AI辅助的肺结节的检测准确度会有明显提升。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AI肺结节的辅助诊断系统有望在分级和预判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浸润亚型上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免疫治疗带来的良好疗效

正在改变外科医生的思维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起和大量的生物免疫抗体被获准应用到肿瘤治疗领域。相当部分的肺癌患者都能从肺癌免疫治疗中取得获益,或肿瘤分期实现了“降期”或实现了肿瘤彻底消失,肺癌患者长期生存得以实现。

在肺癌治疗领域,即使早期肺癌患者接受了完全性切除手术,但约30%-55%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并死于疾病。肺癌的远处转移是肺癌术后复发的最常见模式,复发转移成了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最大障碍。PD-1\PDL-1类免疫药物的推陈出新和彼此组合,则让肺癌专家手上有了更多的武器,而且无论使用单一免疫药物,还是免疫药物组合化疗,或者免疫+免疫的抗癌组合,都观察到了实质性效果。

新华社照片,癌症免疫治疗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免疫治疗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6%提升至23.2%,部分患者实现长生存,带来“治愈”希望。“现阶段,我国获准上市的国产、进口肿瘤免疫药物就达到了10种,好好利用这些药物让肺癌患者受益非常重要。”龙浩教授团队通过对肺癌患者开展的不同免疫治疗药物组合对照研究发现,在使用有免疫单抗治疗后发现,相当部分的患者甚至不需要手术。“但这样一来,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亟待破解。比如哪些患者群能够从中取得最大获益?免疫新辅助/辅助治疗几个周期更为合适?”龙浩表示,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对于那些已有靶向药物控制的肺癌分型,免疫治疗取得的获益相对有限。

“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公平,靶向药物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肺癌分型,在免疫治疗方面就相对有限。而那些不能从靶向药物中获益的患者,则能更多的从免疫治疗中取得疗效,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甚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30%。”

龙浩表示,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肺癌患者实现长期带癌生存已经不是梦想。

溶瘤病毒开始在肺癌领域

取得实质性进展

天然病毒m1可特异杀死癌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2014年,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因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抗癌病毒”M1的相关文章而备受关注。该研究表明,一种叫做M1的天然病毒能特异性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新型溶瘤病毒一直被众多癌症患者视为抗癌利器。

在本次广州肺癌大会上,颜光美教授特意发布了《新型溶瘤病毒M1抗肺癌研究进展》。颜光美教授表示,溶瘤病毒指天然存在或经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其能选择性复制、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将溶瘤病毒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疗法即为溶瘤病毒疗法。”溶瘤病毒疗法集免疫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为一体。”

在此前,具备抗癌特性的溶瘤病毒“T-vec”稍早前获得了美国FDA批准上市。这已经预示着溶瘤病毒疗法的研发经历漫长的时期,终于受到科技界的认可。

颜光美教授

“而溶瘤病毒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药物如PD1\PDL1)联用疗效显著:溶瘤病毒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具有珠联璧合式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新冠肺炎感染淋巴瘤患者体内肿瘤消退,再次提示抗病毒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拥有强大的潜力。”

颜光美表示,溶瘤病毒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前景不错,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困扰,比如缺乏精准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再比如怎么给药,相关药物需要零下八十度存储的问题。

“我们研究团队此前在海南发现了一种病毒,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即引起轰动的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文章)”颜光美表示,在后期的临床试验中,溶瘤病毒在9种高发肿瘤如黑色素瘤、乳腺癌、肝癌、肺癌、肠癌、宫颈癌、胶质瘤、膀胱癌骨肉瘤等上进行了验证。

在对一名IIIB期肺腺癌进行治疗时,在使用了溶瘤病毒后,患者的术后肿瘤标本内病毒信号明显,这说明病毒在肿瘤体内复制了。而且同时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19个月,目前仍在接受治疗。在副作用方面,患者只表现出了流感样症状和一过性血细胞减少症状,副反应完全可控。

目前颜光美研究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利用溶瘤病毒对中国最高发的10种癌症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溶瘤病毒对肿瘤组织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溶瘤病毒对肿瘤组织杀伤效果非常好,而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极小。“类似的验证已经开始在多例晚期肺癌,甚至合并脑转移的患者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不少患者实现了转移病灶消失”,颜光美表示,溶瘤病毒还在不少合并肺转移癌的治疗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获得相关批复后,我们还将和更多的肿瘤研究团队开展合作,以期在肿瘤治疗领域能够取得更多有利于患者的进展。“目前的研究显示M1溶瘤病毒除对血液肿瘤无效,但通过对标志物的筛选,我们发现对宫颈癌、鼻咽癌、膀胱癌非常契合,而对肝癌肺癌、肠癌也是有效。”

颜光美透露,“我们的天然M1溶瘤病毒或者基因改造(溶瘤)病毒都是安全。下一步,但M1还是第一代,未来我们将通过基因工程,在M1病毒中加载一些PD1\PDL1这些基,以此开发出10种以上新药都是可能的。”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王艳 陈鋆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人工智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