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

来源:搜狐号-南财快讯 2022-02-13 10:50:16

原标题:端州石玉质金声 因形构砚传世宝

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焯忠正在创作中。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程文作品《丹凤朝阳》。 通讯员 文木 摄

↑程文作品《八仙闹海》。 通讯员 文木 摄

端砚

非遗百科

端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

端砚,又名端溪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肇庆端州而得名。清代书法家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温润柔嫩,细腻洁美。有这八种“美德”的端砚,被认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

砚石幼嫩滋润

有诗云:“割来青紫玉如坭,几度经营日驭西;一自神君拂袖去,至今魂梦绕端溪。”在端州,砚石主要有两个产地: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和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

两地皆好山好水、风景幽美,诗人也为之流连忘返:“欲寻斧柯仙何处,久困津梁佛亦疲;返景入林人坐久,昏鸦何事独归识。”

清秀的山水孕育了幼嫩滋润的砚石,制成砚台后,墨堂细腻,蓄墨不涸,润笔不损。清代书法家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温润柔嫩,细腻洁美。有这八种“美德”的端砚,被认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

自唐朝问世便广泛流行

端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唐朝问世便广泛流行,唐李肇就记载道:“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彼时端砚仍以实用功能为主,蓄墨多,式样简单,造型古雅。

宋代的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并重。抄手砚为当时的主流砚形,由唐代箕形砚演变而来,砚底挖空,两足如墙立,因可用手抄底而起得名。它形制大方端庄,花纹考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到如今,端砚已成传世的收藏珍品。

“因石构形” 匠人心血

一块端砚问世,要历经漫长的旅途,一个雕砚匠人的成才之路也漫长且艰。采石、选料、堆料、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墨……采石场面震人心魄,苏轼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因石构形”的高要求,需要工匠在设计时倾注大量的心血去设计;“不可修复”的难度,要求工匠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

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端砚越发为世人瞩目,其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传统文化回归历史舞台的当下,端砚必定会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光彩,展现新的魅力。

传承

砚田苦耕,雕工如神

程文:巧思之中见匠心

程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程氏端砚技艺第十三代传人,曾任肇庆市端砚厂厂长、端砚研究所所长。

程家世代制砚,程文从小就在制砚工坊中长大,在十二岁那年正式开始学制砚。从采石到做坯,他踏踏实实地学遍制砚的每一步工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程文善于融汇创新。在技术上,他在制砚工艺中创造性地加入灰雕、木雕、砖雕的手法,庙宇祠堂、古墙砖瓦,都成了他雕刻时参考的艺术元素。他在雕刻时常常率性而为,用自如的刀法雕出写意的造型。

在题材上,他突破固有的历史题材,在端砚上刻画家乡肇庆的山水。在他的雕刀之下,水流湍急灵动、汹涌澎湃,充满了生命力。在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的作品《浪——旭日东升砚》上,一轮旭日被翻腾的浪花环拥着,气势磅礴,而旭日主体是用以研墨的砚堂,装盛墨水时便成了“墨池腾浪图”,颇具新意。程文说:“有生命的做得更加灵动,无生命的也要做出有生命的感觉,这才是砚的艺术。”

巧思之中见匠心,在早已蜚声海外的光环之下,他仍自视为普通的“石匠艺人”,沉浸在制砚的世界里,一月一砚,一心一意。

程文希望端砚的制作工艺能发扬光大,于是他广收弟子,开创肇庆市端砚界开班授徒的先河,如今他的弟子已达数百人。桃李芬芳满天下,砚田苦耕见匠心,端砚制作技艺在如今能不断发展,离不开像程文这样倾力教学的大师们。

杨焯忠:切磋琢磨,天人合一

杨焯忠,杨氏制砚第十二代传人,广东省“活力非遗”2013年度十大致敬人物,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201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杨焯忠对端砚的热爱,始于儿时跟随父亲去砚石洞的经历。彼时,他在洞里四处探险,观摩大人雕砚,自己也拿着废弃石料跟着学。耳濡目染下,他渐渐爱上了雕刻端砚。于是在高中毕业后,他正式拜师学艺,成为杨氏制砚第十二代传人。

杨焯忠在长年累月的雕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杨氏刀法,名为“斜口刀雕砚技艺”,斜口雕刻能让刀锋运转灵活自如,雕刻出来的线条流畅厚重,图案凹凸有度,更为生动。

在艺术追求上,杨焯忠总结道:“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天人合一,这是我追求的创作境界。”手工是砚石和心灵对话的桥梁,好的设计能最大程度地展现砚石的质地和纹路,过度雕琢反而破坏砚石本来的质感。杨焯忠的得意之作《踏雪寻梅》,就利用了砚石天然的“浮云冻”花纹,设计出大雪纷飞的场景,辅以几枝寒梅傲立,象征凌霜傲雪之意。整个作品浑然天成,达到了杨焯忠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杨焯忠还擅长用端砚雕刻历史故事,他认为,雕刻端砚需要人文内涵,更需要用心。他的代表作之一《夜半钟声到客船》,就利用砚石上原有的弧形的火捺作为桥梁,以端堂中心凸起的猪肝冻为客船,稍加雕刻,让人如临夜泊羁旅之境。

在2013年的“活力非遗”高峰论坛上,杨焯忠谈到他最关心的“人文断层”问题。制砚需要丰富知识,历史绘画,书法金石,缺一不可。制砚艺人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内涵,修养素质。如今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课传授端砚技艺,寄希望于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将端砚知识及技艺发扬光大。

罗建泉:以人文情怀入砚

罗建泉,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技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罗氏砚雕世家第十六代传人。

罗建泉出身于端砚世家,师从爷爷罗鉴培和父亲罗海,继承家传的人物雕技,将“人文砚”作为自己主攻方向,并且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中汲取养分,特别重视史学、文学、书法艺术的融通。

端砚的原材料砚石并非每一块都佳质天成,砚石的“瑕疵”也是罗建泉设计的灵感源泉。他擅于用古典文化作依托,结合砚石的特点进行设计,做到人文、天工、艺术并臻,达到“大璞不雕、空灵悦性”的艺术境界。

在作品《代代封侯》中,砚石上的天然石眼被罗建泉设计为猴子的眼睛,猴子的雕刻精细到纤毫毕现,活泼机敏的猴子栩栩如生。砚堂则成了猴子猴孙手中的口袋,切合“代代封侯”之意,是对古典意象的生动演绎。

作为罗氏雕砚世家的第十六代传人,罗建泉以传承端砚制作技艺为己任。他表示为了守护端砚,守护国粹,一定会广收门徒,不仅要将罗家的家传刀法传承下去,还要为擦亮端砚制作技艺的名片出一分力。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通讯员 文木

关键词:

相关新闻